以下是关于古代汉语“六书”中“假借”的系统整理,涵盖定义、分类、实例、与其他五书的关系及历史意义等内容,供你学习参考:


一、假借的定义

“假借”是六书之一,属于用字法(而非造字法)。其核心是借用已有文字表示新意义,以解决语言中某些词缺乏对应汉字的问题。
**许慎《说文解字》**定义为:“假借者,本无其字,依声托事,令长是也。

  • “本无其字”:语言中某些词原本没有专属汉字。

  • “依声托事”:借用同音或音近字记录新意义。

  • “令长是也”:如“令”原指命令(会意字),后借指县令(官职)。


二、假借的分类

假借分为两类,需结合语境理解:

1. 本无其字的假借(纯粹假借)

  • 特点:语言中某些词原本没有专属汉字,直接借用同音或音近字记录新意义。

  • 例子

    • 否定代词“莫”:原表“昏暮”(象形字),后借表“没有谁/没有什么”(如“莫愁前路无知己”)。

    • 指示代词“然”:原表“燃烧”(形声字),后借表“如此/这样”(如“不然”)。

    • 语气词“乎”:原表“呼叫”(象形字),后借表疑问语气(如“壮哉!吾何惧乎?”)。

    • “午”:原表“捣臼的棒槌”(象形字),后借表“十二地支第七位”。

2. 本有其字的假借(通假字)

  • 特点:语言中已有专属汉字,但在书写时临时借用其他字(多为同音或音近字),后世传抄沿用。

  • 例子

    • “汤”借为“荡”:如《岳阳楼记》“浩浩汤汤”(“汤”本义为热水,借表“荡漾”)。

    • “壶”借为“瓠”:如《诗经》“八月断壶”(“壶”本义为容器,借表“葫芦”)。

    • “蚤”借为“早”:如《史记》“蚤起”(“蚤”本义为跳蚤,借表“早晨”)。


三、假借字的表现形式

假借字主要依赖音同或音近的关联,具体表现形式包括:

1. 声假借(同音或音近借用)

  • 实例

    • “须”:本义为胡须(象形字),借表“必须”(如“须知”)。

    • “反”:本义为翻转(会意字),借表“返回”(如“反义词”)。

    • “见”:本义为看见(象形字),借表“显现”(如“出现”)。

2. 形假借(形近借用)

  • 实例

    • “雨”:本义为雨水(象形字),借表“雨伞”(形近但意义无关)。

    • “日”:本义为太阳(象形字),借表“日子”(如“昨日”)。

3. 意假借(意义关联借用)

  • 实例

    • “龟”:本义为乌龟(象形字),借表“龟裂”(如“龟裂纹”)。

    • “网”:本义为捕鱼工具(会意字),借表“网络”(现代义,古义为“纲目”)。


四、假借与其他五书的关系

假借是六书中的用字法,与其他五书(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)有本质区别:

类别

性质

目的

典型例子

象形

造字法

直接描绘事物形状

“日”“月”“马”

指事

造字法

用符号表示抽象概念

“上”“下”“刃”

会意

造字法

组合部件表示新意义

“武”“信”“休”

形声

造字法

用形旁+声旁组合造字

“江”“河”“樱”

转注

用字法

同义字互训,意义相同

“考”“老”(皆表长者)

假借

用字法

借同音字表示新意义

“莫”“然”“乎”


五、假借的历史意义与影响

董老师PPT所述:

(1)扩大了汉字的适用范围

(2)促进了造新字,是新字产生的桥梁

  1. 解决造字局限

    •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,新词或抽象概念涌现,但汉字系统无法逐一造新字,假借通过音义关联灵活应对。

    • 例如:“莫”从表“昏暮”到表“否定代词”,无需另造新字。

  2. 促进汉字传播

    • 假借字通过音义关联简化书写,降低造字负担,使汉字更易普及(如“令”兼表“命令”和“县令”)。

  3. 导致文字复杂性

    • 长期假借可能引发歧义(如“莫”需根据上下文判断表“昏暮”或“否定”),需后人造新字区分(如“暮”代替“莫”表“昏暮”)。

  4. 反映语言演变

    • 假借字是语言音变、语义扩展的记录。例如“其”从表“簸箕”到表代词和语气词,体现汉语语法化过程。


六、经典文献中的假借实例

  1. 《史记》

  • “畔”本义为田界,借表“背叛”(如“三边外畔”)。

  • “距”本义为张开,借表“抗拒”(如“距关,毋内诸侯”)。

  1. 《诗经》

  • “蚤”借表“早”(如“蚤起”)。

  • “莫”借表“没有谁”(如“莫不向风”)。

  1. 《论语》

  • “辟”借表“躲避”(如“辟邪”)。

  • “说”借表“喜悦”(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)。


七、学习建议

  1. 掌握假借的判定方法

  • 若字形与意义无关但读音相同/相近,且上下文无直接关联,可能是假借字(如“莫”表“否定”)。

  1. 区分假借与通假

  • 假借是本无其字的长期借用(如“莫”表“否定”),而通假是本有其字的临时借用(如“蚤”借为“早”)。

  1. 结合语境理解

  • 假借字的意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,必要时查阅工具书(如《说文解字》《康熙字典》)。

  1. 注意古今字演变

  • 许多假借字在后世被新造字替代(如“莫→暮”“其→箕”),需关注古今用字差异。


通过以上整理,你可以系统掌握“假借”的核心概念、分类、实例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。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案例或与其他五书的对比,欢迎随时提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