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汉语中"亡"通"无"现象的系统辨析

古汉语中"亡"通"无"的现象是汉字发展史上语音替代与字形分化的典型例证。这种通假现象在先秦时期较为普遍,汉代后逐渐被"无"取代,仅保留在少数固定形式中。通过对音韵基础、历史演变和语义关系的系统分析,可以清晰辨析"亡"通"无"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古汉语中的特殊地位。

一、"亡"通"无"的音韵基础

"亡"与"无"在古汉语中之所以能够通假,首要条件是两者的语音相近。根据上古音研究,"亡"属明母阳部,拟音为mi攥maŋ;"无"属明母鱼部,拟音为ma两字在上古音中属于阳鱼对转关系,韵母相近(仅差韵尾[-ŋ]),声母相同,符合通假的音韵条件。

这种语音相近性在韵文材料中得到充分印证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中有"何有何亡,黾勉求之;凡民有丧,匍匐救之",其中"亡"与"丧"押韵,显示其音近关系。《尚书·大诰》"况今天降戾于周邦,惟大艰人诞以胥伐于厥室;尔亦不知天命不易"中,"胥"(sa)与"相"(saŋ)同义,同样属于阳鱼对转的例证。上古音中阳部与鱼部的对转是典型的韵转现象,为"亡"通"无"提供了语音基础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古音时期两字的读音已出现明显分化。《广韵》中"亡"读武方切(mjuɑŋ),属宕摄开口三等微声母;而"无"读微夫切(mju),属遇摄合口三等微声母。尽管如此,但由于上古音的相近性,加上语音习惯的延续,"亡"在中古音时期仍被假借为"无"。

二、"亡"通"无"的历史演变

从历史演变角度看,"亡"与"无"的关系经历了从通用到分化的过程。先秦时期"亡"与"无"并存,但"亡"使用频率更高;汉代后"无"逐渐取代"亡",成为表示"没有"的主要字形;固定形式中的通假用法则延续至后世

《说文解字》对两字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线索。《说文·亡部》:"亡,逃也。从入从L。"明确指出"亡"的本义是"逃跑"。而《说文·公部》:"无,亡也。从亡,無声。"则表明"无"最初是"亡"的分化字,用于表示"没有"义。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进一步解释:"逃者,亡也。亡之本义为逃。今人但谓亡为死,非也。引申之则谓失为亡。亦谓死为亡...亦假为有无之无。"

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演变过程。郭店楚简中,"亡"常被用于表示"没有"义,如《老子甲本》"我无事而民自稿"中的"无"在简本中写作"亡"。而《老子乙本》和《老子丙本》则显示"无"字使用频率逐渐增加,表明**"无"作为"亡"的分化字,在汉代前已完成字形分化**。

《诗经》《论语》等先秦文献中,"亡"表示"没有"的用例十分常见。如《诗经·唐风·葛生》"予美亡此,谁与独处"中,"亡此"即"不在此";《论语·颜渊》"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"中,"亡"即"没有"。这些用例表明"亡"在先秦时期确实具备表示"没有"的功能。

汉代以后,随着文字规范化进程的推进,"无"逐渐成为表示"没有"的正体字,而"亡"则转向本义(逃跑、失去)和引申义(灭亡、死亡)。这一转变在《汉书》《史记》等汉代文献中得到体现,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"居亡何,方进奏咸与逢信'邪枉贪污,营私多欲'"中,"亡何"作为固定形式保留下来,而其他表示"没有"的用例则多用"无"。

三、"亡"通"无"的固定形式

"亡"通"无"在古汉语中主要保留在少数固定形式中,这些形式具有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。根据文献分析,主要固定形式包括:

固定形式语义功能例句来源例句
亡何表示"不久"或"无故"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"居亡何,方进奏咸与逢信'邪枉贪污,营私多欲'"
亡虑表示"大概、大约"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"敦煌太守快将二千人...亡虑万二千人"
亡以应/亡以表示"没有(能力/办法)做某事"《愚公移山》"河曲智叟亡以应"
亡度表示"没有限度"《论积贮疏》"用之亡度,则物力必屈"

这些固定形式的共同特点是"亡"与特定虚词或动词构成固定搭配,形成一种语义整体。如"亡何"中的"亡"与"何"结合,表示"不久"或"无故",而非单独表示"没有"。这种固定性使得"亡"在这些结构中保留了通假功能,而不会与其他表示"没有"的用法混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"亡+动词/形容词"的结构都表示通假。例如《论语·阳货》"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"中,"亡"表示"不在",是"亡"的本义引申,而非通"无"。同样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"正亡属将军,将军有罪以闻"中的"亡"表示"不",属于"亡"的引申义,而非通假。

因此,辨析"亡"通"无"的关键在于判断其是否处于特定固定形式中,以及其语义是否与上下文中的"有"形成直接对立关系。

四、"亡"通"无"的语义关系辨析

关于"亡"通"无"是通假现象还是词义分化的问题,学界存在不同观点。通过系统分析,可以确定"亡"通"无"本质上是通假现象,而非词义分化

支持通假观点的学者(如殷孟伦、洪成玉、黄建中等)认为,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"借音不借义",即两个字在意义上并无关联,只是因语音相近而互相替代。如材料中提到的"矢"通"屎"、"罢"通"疲"等,都是典型的通假现象。"亡"表示"逃跑",而"无"表示"没有",两者在意义上并无直接联系,因此符合通假的特征。

支持词义分化观点的学者(如王力、徐烈炯等)则认为,"亡"本身就有"没有"的意思,是其本义的引申。他们指出,"亡"的本义是"失去",由"失去"引申为"没有",属于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合理延伸。这种观点在《诗经》《论语》等先秦文献中似乎得到印证,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"何有何亡,黾勉求之"中,"亡"与"有"直接对立,确实表示"没有"。

然而,这种观点忽略了"亡"与"无"在语音上的对转关系,以及《说文解字》等古代文字学著作对两字关系的明确区分。《说文解字》以"亡"释"无",表明"无"是"亡"的假借字,而非"亡"本身的引申义。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进一步指出:"此有无字正体。而俗作亡。...或长亡为无者,其义同...表,奇字无也。"

此外,"亡"通"无"的固定形式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等同于"无"。例如"亡何"不仅表示"没有",还包含"不久"或"无故"的含义;"亡虑"则表示"大概、大约",而非单纯的"没有"。这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也支持"亡"通"无"是通假而非词义分化的观点。

五、"亡"通"无"的使用规律

通过分析大量文献,可以总结"亡"通"无"的使用规律:

首先,"亡"通"无"的用法主要集中在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,尤其是《诗经》《论语》《墨子》《韩非子》等典籍。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"何有何亡,黾勉求之";《论语·颜渊》"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";《墨子·非攻》"与以其牛马肥而往,瘠而反,往死亡而不反者,不可胜数"等。

其次,"亡"通"无"的用法在汉代后逐渐减少,仅保留在少数固定形式中。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"亡虑万二千人";《汉书·胡建传》"正亡属将军,将军有罪以闻"等。这种固定形式的保留与语音习惯和书写惯性有关,而非语义上的必然需求。

第三,"亡"通"无"的用法多出现在否定句式或疑问句式中,如"亡以应"(没有能力回答)、"亡度"(没有限度)等。这些句式通常需要强调否定的力度或范围,因此选择音韵相近但字形更为简洁的"亡"来替代"无"。

第四,"亡"通"无"的用法在地域和时代上存在差异。例如,郭店楚简中"亡"表示"没有"的用例较多,而秦汉以后的文献中则多用"无"。这种差异反映了汉字发展过程中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。

六、考研视角下的重点掌握

对于考研学生而言,掌握"亡"通"无"的现象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:

首先,要准确区分"亡"的通假用法与本义用法。"亡"的本义是"逃跑",如《陈涉世家》"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";引申义包括"失去"(如《智子疑邻》"暮而果大亡其财")、"灭亡"(如《子鱼论战》"寡人虽亡国之余")和"死亡"(如《赤壁之战》"今刘表新亡")等。而通"无"的"亡"则表示"没有",如《愚公移山》"河曲智叟亡以应"。

其次,要熟悉"亡"通"无"的固定形式及其语义特点。这些固定形式包括"亡何"(不久、无故)、"亡虑"(大概、大约)、"亡以应"(没有能力回答)等。在考试中,这些固定形式往往是考查的重点。

再次,要理解"亡"通"无"的语音条件和历史演变。上古音中"亡"属明母阳部,"无"属明母鱼部,两者因阳鱼对转而可以通假。汉代后随着文字规范化,"无"逐渐取代"亡"成为表示"没有"的正体字

说明:报告内容由通义AI生成,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