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关于古代汉语“通论-古今词汇异同”的系统整理,涵盖核心概念、分类、实例及学习方法等内容,供你学习参考:


一、古今词汇异同的基本情况

语言是动态发展的,词汇作为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,古今差异尤为显著。古今词汇的异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情况:

1.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

  • 特点:词形和词义基本一致,体现语言的稳定性。

  • 实例

    • 名词:天、地、日、月、山、川、风、雨、雷、电、牛、马、人、手等。

    • 动词:出、入、起、立、哭、笑、打、骂、跳、叫等。

    • 形容词:长、短、轻、重、大、小、美、丑、善、恶等。

    • 数词:一、二、三、十、百、千、万等。

  • 注意:即使意义基本相同,古义可能更具体或抽象(如“人”在《说文》中指“天地之性最贵者”,现代则更科学)。

2.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

  • 特点:词形相同,但古今词义完全无关或意义消亡。

  • 实例

    • “该”:古代表“完备”(《楚辞·招魂》:“招具该备”),现代表“应该”。

    • “抢”:古代表“突过”或“撞”(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抢榆枋”),现代表“抢夺”。

    • “找”:古代表“划船”(《集韵》:“找,拨进船也”),现代表“寻找”。

    • “绸”:古代表“缠绕”(《诗经·豳风》:“绸缪牖户”),现代表“丝绸”。

    • “完”:古代表“完整”(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完璧归赵”),现代表“终结”。

  • 注意:这类词往往因事物消亡或语义演变导致古今脱节。

补充表:

词汇

古义

今义

出处/例句

完备、齐全

应该(表示义务或必然性)

《楚辞·招魂》:“招具该备”;现代用法如“你应该去”。

划船(拨动船只前进)

寻找(寻找某物或人)

《集韵》:“找,拨进船也”;现代用法如“找东西”。

缠绕、束缚

丝绸(纺织品)

《诗经·豳风》:“未雨绸缪”;现代用法如“绸缎”。

突过、撞击

抢夺(强行获取)

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抢榆枋”;《战国策》:“以头抢地耳”。

拾取、采摘

亲属称谓(叔叔)

《诗经·豳风》:“九月叔苴”;现代用法如“我叔叔”。

完整、完好

结束、完毕

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完璧归赵”;现代用法如“这件事完了”。

交通

勾结(贬义)

运输与邮电事业总称

《汉书·江充传》:“交通郡国豪猾”;现代用法如“公共交通”。

亲戚

内外亲属(母系与父系)

家庭成员(配偶或血亲)
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”;现代用法如“亲戚来串门”。

行李

出使的人员

行装、携带物品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行李之往来”;现代用法如“收拾行李”。

师徒

军队士兵

师傅与徒弟

《左传》:“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”;现代用法如“师徒关系”。

左右

调遣、处置

方向词(左与右)

《左传》:“惟君左右之”;现代用法如“左右开弓”。

丈夫

成年男子、有志气者

女子配偶

《谷梁传》:“男子二十而冠,列丈夫”;现代用法如“我的丈夫”。

非常

意外的变故

非常(极、很)

《鸿门宴》:“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”;现代用法如“非常高兴”。

绝境

与世隔绝之地

没有出路的境地

《桃花源记》:“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”;现代用法如“陷入绝境”。

所以

行为依据或原因

因果关系连词

《鸿门宴》:“所以遣将守关者”;现代用法如“这是所以失败的原因”。

无论

更不用说

不管、不论

《桃花源记》:“无论魏晋”;现代用法如“无论怎样”。

爪牙

武臣或得力助手(褒义)

坏人的党羽(贬义)

韩愈《与凤翔邢尚书书》:“今阁下为王爪牙”;现代用法如“他是恶人的爪牙”。

明哲保身

通达事理、善于自保(褒义)

只顾自身、不坚持原则(贬义)

《诗经·大雅》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”;现代用法如“他只会明哲保身”。

卑鄙

地位低、见识浅

品德低下(贬义)

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”;现代用法如“他为人卑鄙”。

锻炼

玩弄法律、诬陷他人(贬义)

通过实践提高能力(褒义)

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锻炼之吏持心近薄”;现代用法如“锻炼身体”。

3. 古今意义有同有异

  • 特点:词义有继承关系,但存在范围扩大、缩小、转移或感情色彩变化。

  • 实例

  • 词义扩大

词汇

古义

今义

出处/例句

专指蔬菜(《说文》:“草可食者”)

泛指荤素食材(如肉类、海鲜)

《诗经·豳风》:“采薇采薇”(采野菜);现代用法如“做红烧肉”。

专指洗脚(《说文》:“洒足也”)

泛指洗涤(身体、衣物、器物)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令沛公洗足”;现代用法如“洗衣服”。

专指酒醒(《说文》:“醉解也”)

扩大为睡醒或醒悟

《世说新语》:“醉醒之后,自悔失言”;现代用法如“他终于醒悟了”。

专指长江(《孟子》:“江、淮、河、汉”)

泛指河流

《水经注》:“江水又东”;现代用法如“黄河、长江”。

专指黄河(《孟子》:“江、淮、河、汉”)

泛指河流

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河出昆仑”;现代用法如“亚马逊河”。

专指脸色(《论语》:“色难”)

泛指颜色(视觉感知)

《左传》:“怒形于色”;现代用法如“红色、蓝色”。

  • 词义缩小

古义

今义

出处/例句

泛指金属(《诗经》:“金锡”)

专指黄金

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金就砺则利”;现代用法如“金项链”。

泛指房屋(《说文》:“室也”)

专指帝王居所

《礼记》:“设庙”;现代用法如“故宫”。

泛指子女(《孟子》:“不独子其子”)

专指儿子

《论语》:“君子有三乐”;现代用法如“我的儿子”。

泛指陶器(《说文》:“土器已烧之总名”)

专指屋顶建筑材料

《诗经·豳风》:“穹窒熏鼠,塞向墐户”(用瓦封窗);现代用法如“瓦片”。

布衣

泛指平民(《汉书》:“布衣之士”)

专指布制衣物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布衣之怒”;现代用法如“棉布衣服”。

丈夫

泛指成年男子(《谷梁传》:“男子二十而冠,列丈夫”)

专指妻子配偶

《国语·越语》:“生丈夫,二壶酒”;现代用法如“我的丈夫”。

  • 词义转移

词汇

古义

今义

出处/例句

指小腿(《战国策》:“以头抢地”)

指踝下部分

《说文》:“脚,胫也”;现代用法如“脚趾”。

指听(《论语》:“耳顺”)

指用鼻子嗅

《左传》:“耳闻不如一见”;现代用法如“闻到香味”。

指祖先祠堂(《礼记》:“设庙”)

指神佛场所

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庙祀”;现代用法如“寺庙”。

指眼泪(《楚辞》:“目极千里兮伤春心”)

指鼻涕

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哭泣无涕”;现代用法如“流鼻涕”。

指跑(《史记》:“兔走触株”)

指步行

《左传》:“走马观花”;现代用法如“走路”。

专指两次(《左传》:“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”)

泛指重复(可指多次)

《论语》:“再拜稽首”;现代用法如“再试一次”。

  • 感情色彩变化

词汇

古义

今义

出处/例句

中性(《国语》:“国人谤王”)

贬义(诽谤)

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”;现代用法如“造谣生谤”。

爪牙

褒义(《左传》:“虎豹之爪牙”)

贬义(帮凶)

韩愈《与凤翔邢尚书书》:“今阁下为王爪牙”;现代用法如“他是恶人的爪牙”。

卑鄙

中性(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”)

贬义(品德低下)

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出身卑微”;现代用法如“为人卑鄙”。

积极提倡(《左传》:“以劝事君者”)

消极阻止(规劝)

《战国策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;现代用法如“规劝他人”。

古义轻(《史记》:“恨不用公言”)

今义重(强烈怨恨)

《诗经》:“怨而不怒”;现代用法如“深仇大恨”。

古义含“吝啬”(《孟子》:“吾何爱一牛”)

今义无此义(仅表喜爱)

《左传》:“爱莫能助”;现代用法如“我爱你”。

二、古今词义演变的规律

  1. 词义范围变化

  • 扩大:词义外延增大(如“菜”→荤素并包)。

  • 缩小:词义外延缩小(如“金”→黄金)。

  • 转移:词义所指对象完全改变(如“脚”→踝下部分)。

  1. 词义感情色彩变化

  • 褒贬转换:如“谤”由中性→贬义,“爪牙”由褒义→贬义。

  • 轻重变化:如“怨”古义重(《诗经》:“怨是用暴”),今义轻;“恨”古义轻(《史记》:“恨不用公言”),今义重。

  1. 词义功能变化

  • 虚化:某些词从实词虚化为虚词(如“所以”从表示工具/原因→表示因果关联)。

  • 假借:如“所以”本义为“用来……的”,后假借为连词。


三、古今词汇异同的学习重点

  1. 掌握常见古今异义词

  • 高频异义词

    • 亲戚:古义为内外亲属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,今义为家庭成员。

    • 行李:古义为外交使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,今义为行装。

    • 绝境:古义为与世隔绝之地(《桃花源记》),今义为无路可走。

    • 丈夫:古义为成年男子(《谷梁传》),今义为妻子配偶。

    • 所以:古义为“用来……的”(《师说》),今义为因果关联词。

  1. 区分词义演变类型

  • 词义扩大:如“江”“河”古指长江黄河,今泛指河流。

  • 词义缩小:如“瓦”古指陶器总称,今专指屋顶材料。

  • 词义转移:如“涕”古指眼泪(《楚辞》:“目极千里兮伤春心,魂兮归来!哀江南”),今指鼻涕。

  1. 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别

  • “劝”:古义为鼓励(《左传》:“以劝事君者”),今义多为规劝。

  • “爱”:古义含“吝啬”(《孟子》:“吾何爱一牛”),今义无此义。

  • “再”:古义仅表“两次”(《左传》:“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”),今义可表“重复”(如“再试一次”)。


四、学习方法与策略

  1. 卡片记忆法

  • 制作古今异义词卡片,正面写古义,背面写今义,反复记忆。

  • 示例

    • :走

    • 古义:跑(《史记》:“兔走触株”)

    • 今义:步行

  1. 文言文阅读实践

  • 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(如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),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演变。

  • 示例

    • 《桃花源记》:“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”中,“绝境”指与世隔绝之地,非现代“无路可走”之义。

  1. 组词造句练习

  • 用古今异义词造句,对比古今用法差异。

  • 示例

    • 古义句: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    • 今义句:我的亲戚都支持我的决定。

  1. 工具书辅助

  • 使用《辞源》《辞海》《汉语大字典》等工具书,查阅词义演变详情。

  • 注意:工具书可能混杂古今义,需结合文献例证判断。


五、总结

古今词汇的异同是语言发展的直接体现,掌握这些差异对理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演变至关重要。学习时需:

  1. 分类记忆:区分基本相同、完全不同、有同有异三类词。

  2. 结合实例:通过经典文献中的例句加深理解。

  3. 关注演变规律:分析词义扩大、缩小、转移及感情色彩变化。

  4. 灵活运用:通过阅读、造句和工具书巩固知识。

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词例或演变机制,欢迎随时提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