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关于古代汉语“通论-古今词汇异同”的系统整理,涵盖核心概念、分类、实例及学习方法等内容,供你学习参考:
一、古今词汇异同的基本情况
语言是动态发展的,词汇作为语言的核心要素之一,古今差异尤为显著。古今词汇的异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情况:
1.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
特点:词形和词义基本一致,体现语言的稳定性。
实例:
名词:天、地、日、月、山、川、风、雨、雷、电、牛、马、人、手等。
动词:出、入、起、立、哭、笑、打、骂、跳、叫等。
形容词:长、短、轻、重、大、小、美、丑、善、恶等。
数词:一、二、三、十、百、千、万等。
注意:即使意义基本相同,古义可能更具体或抽象(如“人”在《说文》中指“天地之性最贵者”,现代则更科学)。
2.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
特点:词形相同,但古今词义完全无关或意义消亡。
实例:
“该”:古代表“完备”(《楚辞·招魂》:“招具该备”),现代表“应该”。
“抢”:古代表“突过”或“撞”(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抢榆枋”),现代表“抢夺”。
“找”:古代表“划船”(《集韵》:“找,拨进船也”),现代表“寻找”。
“绸”:古代表“缠绕”(《诗经·豳风》:“绸缪牖户”),现代表“丝绸”。
“完”:古代表“完整”(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完璧归赵”),现代表“终结”。
注意:这类词往往因事物消亡或语义演变导致古今脱节。
补充表:
3. 古今意义有同有异
特点:词义有继承关系,但存在范围扩大、缩小、转移或感情色彩变化。
实例:
词义扩大:
词义缩小:
词义转移:
感情色彩变化:
二、古今词义演变的规律
词义范围变化
扩大:词义外延增大(如“菜”→荤素并包)。
缩小:词义外延缩小(如“金”→黄金)。
转移:词义所指对象完全改变(如“脚”→踝下部分)。
词义感情色彩变化
褒贬转换:如“谤”由中性→贬义,“爪牙”由褒义→贬义。
轻重变化:如“怨”古义重(《诗经》:“怨是用暴”),今义轻;“恨”古义轻(《史记》:“恨不用公言”),今义重。
词义功能变化
虚化:某些词从实词虚化为虚词(如“所以”从表示工具/原因→表示因果关联)。
假借:如“所以”本义为“用来……的”,后假借为连词。
三、古今词汇异同的学习重点
掌握常见古今异义词
高频异义词:
亲戚:古义为内外亲属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,今义为家庭成员。
行李:古义为外交使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,今义为行装。
绝境:古义为与世隔绝之地(《桃花源记》),今义为无路可走。
丈夫:古义为成年男子(《谷梁传》),今义为妻子配偶。
所以:古义为“用来……的”(《师说》),今义为因果关联词。
区分词义演变类型
词义扩大:如“江”“河”古指长江黄河,今泛指河流。
词义缩小:如“瓦”古指陶器总称,今专指屋顶材料。
词义转移:如“涕”古指眼泪(《楚辞》:“目极千里兮伤春心,魂兮归来!哀江南”),今指鼻涕。
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别
“劝”:古义为鼓励(《左传》:“以劝事君者”),今义多为规劝。
“爱”:古义含“吝啬”(《孟子》:“吾何爱一牛”),今义无此义。
“再”:古义仅表“两次”(《左传》:“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”),今义可表“重复”(如“再试一次”)。
四、学习方法与策略
卡片记忆法
制作古今异义词卡片,正面写古义,背面写今义,反复记忆。
示例:
词:走
古义:跑(《史记》:“兔走触株”)
今义:步行
文言文阅读实践
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(如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),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演变。
示例:
《桃花源记》:“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”中,“绝境”指与世隔绝之地,非现代“无路可走”之义。
组词造句练习
用古今异义词造句,对比古今用法差异。
示例:
古义句: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今义句:我的亲戚都支持我的决定。
工具书辅助
使用《辞源》《辞海》《汉语大字典》等工具书,查阅词义演变详情。
注意:工具书可能混杂古今义,需结合文献例证判断。
五、总结
古今词汇的异同是语言发展的直接体现,掌握这些差异对理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演变至关重要。学习时需:
分类记忆:区分基本相同、完全不同、有同有异三类词。
结合实例:通过经典文献中的例句加深理解。
关注演变规律:分析词义扩大、缩小、转移及感情色彩变化。
灵活运用:通过阅读、造句和工具书巩固知识。
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词例或演变机制,欢迎随时提问!